||||

||

解读“全国唯一”的密码-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时间:2023-04-03 11:02:35

  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绩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密码”。

  1.“全国唯一”意义非凡

  在合肥科技发展进程中,2004年11月12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科学技术部正式复函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标志着合肥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在科学技术部给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的复函》中,这样写道,“一、同意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实施方案……并请尽快启动。二、科技部将配合省市政府,共同推进落实《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三、合肥科技创新市试点工作,主要依靠地方力量,集成科技资源,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任务,逐步提升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说合肥市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意义非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城市。正如当时市委主要领导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上所说的,“国家之所以同意将合肥作为第一个试点市,是希望我们在中部地区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从而对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实际上是把一个在国家层面上亟待破解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重大课题交给了合肥,希望我们大胆探索,闯出一条路来。”的确,国家赋予合肥的使命主要是“两个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二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突破。合肥把“两个突破”既看作是重大责任,更看作是历史机遇。

  那么,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要试点什么?如何实施呢?2004年9月2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制订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中,就从重要意义、有利条件和面临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不仅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活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而且有清晰的实施步骤,“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4—2005年)。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招研引学、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启动重点项目建设。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06—2010年)。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实现方案确定的2010年目标任务,初步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和完善阶段(2011—2020年)。实现方案确定的2020年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同时,针对合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列出了重点任务,“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为主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以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产业创新工程、文化创新工程、创新创业服务工程五大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示范工程,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基地。”

  2.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虽然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是在2005年8月29日召开的,但在这之前,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工作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2004年11月27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科学城首期项目开工现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全国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正式启动……”诚如当时媒体报道所说,“不久的将来,一座集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基地、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国内一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于一体的‘科学城’将在中国合肥崛起。”新华社在2005年2月27日更是以《合肥致力建成我国第一个“科学城”》为标题重点报道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开篇之作”。

  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从当时合肥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领导小组每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方案任务分解的通知》就能看出。在2007年2月26日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上报给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中更能体现,“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高科技种子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设立了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了1亿元财政资金设立‘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扶持20家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报告》中陈述了制定多项政策,大力培植创新型企业,“积极构筑企业创新平台。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企业技术中心45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6个),面积总计30多万平方米。民营科技园创业中心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同时,也陈述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创新人才,“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激励全社会自主创新和发明创造,2年来共资助专利申请1440项。”“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合肥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组织实施‘3820’产业英才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我市优先发展的8大产业中遴选出20个创新团队,培养、吸引、凝聚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特别是2008年10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再上台阶,因为在国家先后批准的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自主创新”的主题为全国独有。就在这一年,合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仅市财政就安排了自主创新资金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1亿元,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支持2.25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3.创新方式精彩纷呈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在创新。因此一系列首创性的科技创新方式纷纷呈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跨越,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启动“院企互动工程”,组建了14个产学研战备联盟,探索出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六种产学研结合模式……其中,有两种创新方式值得一说。

  一是科研与市场接轨新机制的尝试。科研与市场接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本世纪初,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远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机制和实力,主要的研究能力高度集中在国家科研单位和高校,但是它们的研究任务主要是国家项目,与市场接轨不顺畅;同时市场中介机制不健全,资金、产权、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政策尚不配套,市场因素发育不足,造成产学研不能很好结合。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就搭建了一个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

  当时成立的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前期由中科院投资,科研人员可以不改变身份,带着项目进来。工程院成立后,将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研究院所与高校在承接国家重要项目中产生的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或者发明,按照市场和企业的要求,进一步开发,到国内企业可以直接承接的地步或可以独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程度。而这个公共平台对吸引高科技风险投资有极大的好处。风险投资再也不用像过去大海捞针一样去找。众多的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集中在一个平台,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风险,也大大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是探索建立区域性功能金融中心。因为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资金方面的制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大部分创业型高科技企业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合肥市充分意识到,如果没有创新金融服务的支持,很多有潜力的创业型高科技企业将会因为资金难以为继而胎死腹中。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合肥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把合肥建成区域性功能金融中心,探索为高科技企业发展融资的新机制,以金融模式创新有力地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举办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政府出面搭建高新技术项目与风险投资“联姻”的平台。

  4.创新成果丰硕喜人

  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有序推进,当然也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

  档案数据表明,到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51家(其中国家级1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30亿元,增幅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6%。而到了 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1家,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了创新型企业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对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培育方法,短短几年就培育出了不少创新型企业。通过2008年4月1日《关于认定首批合肥市创新型企业的决定》,我们了解到,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为首批“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还进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

  2009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这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根据规划,示范区未来将发展成为合肥市西部组团辐射中心。这里不仅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教资源,更拥有大蜀山、董铺水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形成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山路高校密集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滨湖新区等为主的创新试点市教育、孵化和产业联动发展区。

  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2007年3月,中科院等离子物理所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俗称“人造太阳”),在合肥成功运行并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2009年初,安凯客车制造的10辆“电池 电容”纯电动豪华客车正式交付上海市政府,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2009年举行的“2009 nist”语种识别评测大赛上,科大讯飞报送的参赛系统获得大赛高难度混淆方言测试冠军,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语音技术领域已取得了稳固的全面领先地位……

  总之,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奔跑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合肥,一直不断努力,以跨越的姿态引领未来,以创造的力量联通世界。



来源:合肥档案馆  作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