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2023-02-14 10:22:58


 


  潘鼎新


 


  镇南关旧址(资料图)

  作为清朝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从合肥走出了不少淮军将领,潘鼎新就是其中一位。但潘鼎新不仅戎马一生,而且参加指挥了著名的镇南关抗法之战,同时是我国近代“新军”改革者之一。

  一 创建“鼎”字营

  在今天的庐江县郭河镇北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广寒乡的地方。说起广寒这一地名,则源于境内的一座古桥。

  据《庐江县志》等史料记载,“广寒,位于县城西北……架有木石平桥,称广寒桥。”关于这座“广寒桥”,还有一段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个水来成河、水去成滩的地方。一年大水漫天,百姓遭灾。嫦娥出宫游玩,见状便从广寒宫折取一枝荷叶,抛向水中,霎时化作一块绿洲,其荷叶梗变成一座桥梁。由于这块绿洲是广寒宫里的荷叶精灵,无论多大水,都不能淹没它,其桥也随着上下升降。人们便将这块地叫荷叶地,这座桥便称为“广寒桥”。1828年,潘鼎新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传奇的地方。

  据相关史料记载,少年时期的潘鼎新,家境并不富裕,但好在父亲是当地塾师,因此他自幼跟着父亲读书,尤其喜欢看一些兵书。后来他们一家迁居到了不远的肥西三河。再稍长一点后,他来到京都,经老乡、李鸿章之父李文安介绍,入大兴学中。并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中举人。第二年,礼部挑选誊录,潘鼎新参加会试被录取,咨送国史馆承修大臣传。因成绩优良被保举知县。

  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安徽,形势危急。潘鼎新回到家乡办团练,参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并受到曾国藩赏识,令他招募勇士建立“鼎”字营,同治元年(1862)“鼎”字营编入淮军,潘鼎新因此成为一名淮军将领,并率“鼎”字营随李鸿章支援上海。1863年,因战功显赫被升为江苏常镇通海道,后加按察使、布政使衔。1865年,潘鼎新再次率部北上,参与捻军之战,取得大胜。清廷因此诏赏潘鼎新云骑尉世职,亚一等轻骑都尉。

  但就在几年后,潘鼎新告假归家葬父。同治十三年(1874),他再次被授云南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升云南巡抚。但因与总督刘长佑不睦,第二年就乞病假而归。

  二 指挥抗法之战

  19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推行殖民主义,派军占领越南,继而准备占领中国的西南腹地。光绪九年(1883)9月,法军向清朝守军刘永福部进攻。在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清政府除加强两广防务外,还命潘鼎新重新“出山”,任湖南巡抚,在二线布防。第二年调授广西巡抚。

  据史料记载,潘鼎新驰抵南宁接印后,即奏请朝廷调兵遣将,驻守前线。1884年6月25日,清军大创法军于观音桥。潘鼎新随即驻军谅山,扎兵于屯梅、谷松、坚牢等要隘之地,并与法军初战船头、祗社,大获全胜。但就在这时,清政府却不主张抗击到底,而乞求议和,李鸿章甚至密令潘鼎新“战胜不追,战败则退”,使清军坐失战机,处于防守挨打的被动地位。1885年1月,法军大举来犯,谅山等地被占领,潘鼎新因此向朝廷请罪,清廷命其戴罪立功。于是,潘鼎新命令杨玉科援军守住镇南关,他率部队驻海村作为后援。海村是一处要隘,背靠大河,潘鼎新命令撤除舟桥,以决一死战。不久后,法军攻下镇南关,杨玉科阵亡,镇南关因此失守。潘鼎新接报后率部队夺关,虽然受伤仍继续指挥战斗。经过一番苦战最终收复镇南关,把法军赶至文渊。

  不甘失败的法军随即又绕道攻打龙州,并从北宁调兵三千至谅山,派越夫万人运子弹粮食,扬言说几天内攻下龙州。潘鼎新立即和将领们会商,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法,决定由将领冯子材率部队出关攻打文渊,将领蒋宗汉、陈嘉二人率部分别设伏,将领苏元春率部在关外往来援应,并诱敌深入,然后由淮、鄂各军居中截击。几天后,法军分三路攻打镇南关,因为有了潘鼎新等将领的布局,在激战两昼夜后法军大败溃逃,清军奋起追击,先是攻下文渊,次日又进驻巴平,最终追至谅山城下,并在攻下谅山后,又连克观音桥、屯梅二要隘和克谷松等地。

  但就在潘鼎新等将领率领清军连连取胜之时,一份潘鼎新被革职的谕旨却连夜送达龙州。潘鼎新就这样因胜战被革职。据史料记载,潘鼎新被革职后曾作悲歌,“兄弟一军归故里,河山百战送蛮夷”。之后 ,潘鼎新由桂林回到家乡。

  潘鼎新不仅善战,而且因为他出生科举,在征战中善于总结一些战略战术与训练部队的经验和方法,“夜则心揣手摹”,“旦则亲督旗号试之”,因此是我国近代“新军”改革的启蒙者和实践者之一,著有《洋枪队大操图说》一书。据史料记载,该书刊刻于1868年,是现存最早的淮军教令操典类军事著作,载有洋枪阵式图15种及文字说明。其所统领的“鼎”字营就积极学习、采用西式枪炮,用西法练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 一生心系桑梓

  潘鼎新回到家乡后,李鸿章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潘鼎新“疏陈前功,乞恩复原官”。清廷准奏,赏还潘鼎新原衔。但就在这年5月13日,潘鼎新因病逝于乡里,后墓葬于冶父山麓,享年61岁。

  据史料记载,潘鼎新墓葬庐江冶父山麓,但究竟在何处,无人知之。121年后的2009年5月22日,在庐江县冶父山镇明圣村陈代庄,该县文物普查小组发现多块淮军将领潘鼎新墓碑。据了解,此次普查,文物部门共发现4块墓碑。3块位于陈代庄潘墓附近。其中两块是潘墓界碑,一块上书“潘氏茔地界”五字。一块大碑残缺,上有“广西巡抚潘讳鼎新”和“潘永受于十五年十二月”字样,也是墓地界碑,为蒋姓官员所立,由此可断定为潘鼎新墓无疑。

  作为一名庐江人,戎马一生的潘鼎新还时刻心系桑梓。据史料记载,同治七年(1868),他曾捐资重修了庐江城内的文昌宫、奎星楼;并与同为淮军将领的吴长庆、刘秉璋等,共同出资在南京购置房产200余间,创设庐江试馆,专为庐江参加乡试考生提供备课和住宿的场所。

  □沈忠礼 筱铖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沈忠礼 筱铖

解甲一心系桑梓 报国鏖战镇南关-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