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时间:2021-09-22 15:24:00

  新四军,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光荣传统的传承者,由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14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在血雨腥风中,锻造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成长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并铸就了伟大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源自于北伐时期,发展于井冈山时期,充实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成熟于新四军时期。不同的时期赋予铁军精神以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铁军精神的内涵
  1.高举旗帜、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铁军精神的灵魂。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缺少山地依托的平原水网环境中,在日伪顽夹击的极端险峻形势下,在频繁残酷的军事战斗中,新四军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贯彻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战略方针,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使侵华日军的后方成为烽火连天的主战场。由于铁的信念的支撑,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战士,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利诱劝降,坚贞不屈,军长叶挺在上饶集中营更是立下“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的铮铮誓言;由于铁的信念的支撑,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在接到中共中央下达的撤出长江以南苏浙军区和第七师的命令后,虽然难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根据地,但广大指战员坚决听党指挥,仅7天时间,4.5万人全部撤出。
  2.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
   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新四军从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迅速实现了从反蒋到联蒋、从打土豪到打日军的转变。尽管国民党在南方游击队改编集中的过程中百般刁难、施以扣留和暗杀;在规定新四军活动范围时“画地为牢”,企图借刀杀人,限制和消灭新四军;在抗战中多次挑起“摩擦”,掀起反共高潮,甚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但是,新四军始终顾全大局、相忍为国,一方面,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挺进大江南北,深入敌后,迅速打开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有力配合和支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另一方面,对国民党的挑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3.海纳百川、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新四军海纳百川,广纳贤才,从最初改编时的1万余人,发展壮大至解放战争初的31万余人,其中,吸纳了战斗在豫皖苏的彭雪枫领导的游击支队,向武汉外围挺进的李先念领导的豫鄂挺进纵队,由华北南下华中的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队,此外,还收编了管文蔚、樊玉林、纪振纲、鲁雨亭等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并且争取了部分伪军起义反正,加入新四军。新四军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宽广的胸怀吸引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专家学者、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以及南洋华侨义无反顾地奔赴根据地,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使军部所在的云岭成为“东南延安”,如北伐名将叶挺、经济学家钱俊瑞、薛暮桥,作曲家任光夫妇,朱克靖、沈其震、林植夫、黄序周等,由于团结了大量知识分子,“新四军的文化水准比较中国其他部队已高得多”,新四军抗战文化也因此蓬勃发展,成为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新四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紧密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指示,面对日伪顽的夹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注意调查分析敌情、顽情、我情、民情和地情,抢抓机遇,北上东进,发展华中;扬己之长,攻敌之短,创造了在平原水网、河湖港汊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术和斗争方法,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屡建功勋,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上,新四军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卓有成效。如驻扎在皖南山区的新四军,帮扶因战乱而濒临绝境的宣纸业,既挽救了宝贵的中华宣纸技艺,改善了纸工生活,又利用宣纸印刷抗日报刊,鼓舞了士气、宣传了群众、瓦解了敌军心。
  5.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
   报国为民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是铁军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四军从组建到奔赴敌后抗击日军,英勇杀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尊严,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四军官兵为了不打扰百姓,常常露宿街头或野外。在皖南、苏南以及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实施二五减租、分半给息的政策,惠泽贫苦农民,并免费给百姓看病,帮助百姓搞生产、干农活、做家务。叶挺军长曾亲自为云岭军部驻地附近群众设计,并由官兵帮助建造了一座连接叶子河两岸的木石桥,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叶挺桥”。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人们歌唱“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并通过参军支前、传递情报、掩护转移等方式充当新四军的坚强后盾。蒋介石曾收到密报:苏北民众誉“匪军(指新四军)为救民军,冀早日到达,而苏民困,诚吾人之奇耻大辱”。新四军与百姓的鱼水情由此可窥一斑。
  6.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1938年,新四军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在干部中“发扬艰苦耐劳的光荣传统精神”。由于日伪“扫荡”、“清乡”,国民党制造“摩擦”,少发、迟发、停发军费甚至进行经济封锁,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供给难以为继。新四军以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厉行节约,克服供给难关,同时以英勇果敢的斗争,最终粉碎日伪顽的夹击。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北移途经泾县茂林时,遭遇国民党8万兵力伏击,新四军战士以一敌十,不畏惧、不退却、不逃跑,忍饥耐寒,顽强作战,大多数壮烈牺牲,突围出来的约2000人继续活跃在抗日战场上。1943年3月淮阴刘老庄82烈士的英雄事迹用血与火再次诠释了新四军的拼搏精神,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誉之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八年抗战中,新四军伤亡将士8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就有350多位。
   二、铁军精神的现实意义
   新四军的番号已经消逝近70年,新四军“信念、爱国、团结、创新、奉献、拼搏”的铁军精神却跨越时空仍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彰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的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铁军的六大精神缺一不可。
  “信念”是根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复杂的局面,面对任何风险考验,都必须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凝人心、聚人力,共圆“中国梦”。
  “爱国”是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崇高美德。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团结”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要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力维护和加强全党、全社会的大团结,营造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服从整体、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新”是灵魂。当今世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动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构建创新型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奉献”是宗旨。奉献群众,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把新四军时期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作为“正衣冠”的镜子,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力量,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拼搏”是支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需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行动的坚实支撑,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我们的民族就精神振奋、士气昂扬,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铁军精神百人谈  作者:邝景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