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坚持!皖东解放的浴血之路-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时间:2019-07-16 09:31:33

○人民日报刊发滁州解放消息

○解放皖东前,三野战士向长江进发

○凤阳县解放后,江淮四分区领导在县城合影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逐步由战略反攻转入战略决战的新阶段。蒋介石集团为了确保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将枪口瞄向了距南京最近、对其威胁最大的我津浦路西根据地,以桂系主力整编第四十八师为主要力量,向定滁全、定远、定合等县进攻。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皖东人民获得解放。

打破“百日清剿”

“胜利来之不易啊!”说起皖东地区的解放,凤阳县党史专家宋延云连连感叹,“在蒋介石眼皮底下,在南北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旁边,敌我力量悬殊,能够取得胜利,真的太不容易!”

据史料记载,国民党调集重兵约1.5万人,自1948年4月16日起,向以凤阳山为中心的我津浦路西解放区发起疯狂进攻,连续“清剿”100天,妄图一口吞掉解放军主力部队,摧毁刚刚建立不久的各县、区人民政权。国民党部队一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将定凤怀、定合等县划分为9个“清剿”区,每个“清剿”区除常驻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营,还有一个保警中队,加上地方土顽,共800人左右,指挥部设在定远县城。国民党部队武器装备精良,班有轻机枪,排有重机枪,还配有机炮连;同时,每天派出经过精心化装的100多个“侦探”,到山区各村庄打探我游击队的行踪,实行“梳篦式战术”。

敌人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给人民解放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做到有效地保存自己,又不断消灭敌人,取得反“清剿”斗争的胜利,宋延云说,靠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为了扭转困难局面,我军展开了顽强的反“清剿”之战。第一阶段,各区、乡武装力量坚持就地活动,主力部队则一分为二,由津浦路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杨效椿等人率领,分别跳到东线的定滁县、全椒县和西线的定合县等敌人兵力较弱的地方开展游击战争,增强人民的必胜信心。“5月下旬,杨效椿首先率部踏平了敌全椒县周家岗乡公所,全歼守敌100余人;接着,又拔除了对东线危害最大的安子集据点;西线解放军与敌军巧妙周旋,扩大了政治影响。”宋延云说。

接下来,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游击队不时集中主力部队,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到敌人“清剿”区以外的地区,寻机打击国民党的地方武装。解放军在外围的主动出击,迫使国民党部队不得不从“清剿”区内抽出正规兵力充实到地方,大大减轻了定凤怀县和定合县军民的压力。进入7月份后,青纱帐起来了,这也给我军创造了打击敌人的有利条件。经过多次作战失败,国民党部队灰溜溜地撤离了定远等县,调回原防地。

最终,敌人的“百日清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路西军民进入了对敌斗争的新阶段。

两次收复天长

在皖东一些市县的解放中,经历两次解放的天长是有代表性的。

1948年4月,淮南区党委为集中力量恢复天长、高宝地区,决定将天长县和高宝县合并,设立天高县。12月7日,天高支队收复铜城后,随即挥戈南下,向天长城推进,在护城桥与国民党天长县保安团二营遭遇,双方发生激烈交战。12日,我盐阜军区独立旅第二团由淮阴南下,进入铜城一带配合作战。15日,天高支队、江淮一分区警卫营、盐阜军分区独立旅第二团逼近天长城。国民党天长县政府、天长县保安团见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于是决定连夜从城东撤出,退守秦栏。当晚8时,县长郑千里下令县属各机关整装待命,并紧急通知在县城外围防守的保安队及各乡镇自卫队到东门城外集中。随后撤离县城,陆续向秦栏方向撤退。

这样,在1948年12月15日晚,天高支队收复天长城,天长第一次获得解放。

但就在半个月后的12月30日,为控制运河一线,国民党整编第四师掩护国民党军队渡河南逃,由扬州西进,并派一个旅的兵力进攻天长,国民党天长县政府县长郑千里率退守秦栏的队伍配合行动。于是,敌我双方发生激烈交战,经过一上午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我军不得不退转至天长城西南的东旺庙、石梁等地防守。这样,在1949年1月3日,国民党重占天长城;同日,国民党天长县政府机关及所属单位也随之入城。

众所周知,随着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的胜利,蒋介石军队在江北的主力精锐师团丧失殆尽。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击长江,迅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月17日,驻天长、杨村一带的国民党整编第四师逐步向扬州收缩,国民党天长县政府县长郑千里亦率残部随同溃退。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我江淮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傅以明、政治部主任徐速之率部乘势进入天长城。至此,天长城第二次获得解放。

皖东全境解放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推进,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淮大地,不仅天长得以解放,而且相继解放了凤阳、嘉山、盱眙、来安等地。1949年1月24日,滁县县城解放;25日,全椒县城解放;26日,六合县城解放。至此,皖东地区全境解放。

1949年1月24日清晨,早起的滁州百姓发现,一支身着灰色棉布军装的解放军部队队列整齐地侧卧在街道两边。当得知这支部队凌晨2点便已悄悄解放了滁州时,没有受到丝毫打扰的百姓不由得感叹:这支队伍真的不一样。“这是因为进驻滁州的解放军一入城即颁布实施了《十大守则》,将严明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滁州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研科副科长钱宝说,“这在别的军队中并不多见。”

原来,皖东各地解放后,江淮第一地委在检查盱眙、天长两个县城的接收工作中发现,由于事先对城内情况缺乏了解,对城市接管的政策纪律缺乏足够认识,加上执行不到位,出现了不少违规违纪的现象。“当时,发生了一名营长擅自跑到外籍人员家里的事件,影响很坏,对部队震动很大。”钱宝坦言。为此,1月24日,江淮第一地委发出《关于城市工作问题的指示》,郑重提出了接收城市的办法与政策纪律,要求部队严格遵守1948年江淮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颁布的“进城十大守则”。

于是,1月25日滁州的特大新闻,就是大街小巷都贴着招人眼目的《布告》,宣告人民政府成立。《布告》全面阐述了党的城市接管的各项政策,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工商各界人士。人们奔走相告,凡张贴《布告》的地方,都人头攒动。

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县都成立了军管会,开展工商业、教育的恢复工作,县城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例如,天长县城解放后,城区区署与货管分局即召开全城百余户商人座谈会,协商恢复市面交易与繁荣工商业的办法。会上,区署、货管分局负责人宣传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打消了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会议一结束,商民们非常兴奋,两三天内就把货物从乡下搬了回来;24日逢集时,城里的生意热闹非凡,经过40天冷市后的炳辉城(天长),从此又复活了。”

皖东全境解放后,在1949年4月初,江淮、皖西、豫皖苏3个战略单位被撤销,安徽北部地区成立了皖北区党委、皖北行署、皖北军区。6月下旬,原皖北一地委、四地委(即中共定远地委)及五地委一部分合并,组成中共滁县地委,隶属皖北区党委领导。滁县地委下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盱眙、江浦等9个县委,地委机关驻滁县县城。相应地,皖北第一、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即定远专署)和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一部合并,成立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随着中共滁县地委、公署的成立,滁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滁州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以“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誉满天下。滁州市更是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2017年就被评为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洪欣程堂义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佚名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